近期,央视热播的《乡村振兴中国行》第三季,将镜头深入滇中哀牢山腹地的双柏县爱尼山乡麻海村。晨雾缭绕之中,药农们已穿梭于松林间,轻抚树皮,细查茯苓菌丝的生长。这里,不仅是茯苓这一中药瑰宝的核心产地之一,更是中医药文化滋养乡土的生动实践。
松根下的生计革命
茯苓,这味承载千年中医智慧的草本药材,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自古便是药食同源的佳品,被誉为“四时神药”。双柏县,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茯苓生长的理想之地。麻海村的村民们,通过种植茯苓,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华丽转身。目前,已有300余户村民因此增收致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除传统种植外,村民们还积极创新、与当地企业合办加工厂,将田间地头的“土茯苓”精心加工成市场亟需的优质茯苓丁、茯苓片。一方面,父老乡亲通过在加工厂加工茯苓,获得二次收入,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双柏县政府关注到这一情况,给予了茯苓种植户大力支持,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多重措施,为茯苓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茯苓之所以能成为带动双柏县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关键在于其极高的药用价值。《滇南本草》中记载,茯苓作为“五苓散”、“清暑六和汤”等药方的主要材料,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具有治疗心脾不调、呕吐泄泻、胃中干等病症的显著功效。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也以茯苓为主材料,对治疗脾胃虚弱、醒脾悦色有着显著效果。而央视镜头中的昆中药,这家拥有644年历史的中国老字号企业,其明星产品参苓健脾胃颗粒,正是对“参苓白术散”这一古方的传承与改良,茯苓的作用在昆中药的使用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药香里的文化密码
值得一提的是,昆药集团旗下的昆中药已正式获授央视财经频道“中药瑰宝品牌”身份,其融合CCTV-2台标与企业标识的全新品牌符号在央视财经频道黄金时段闪耀亮相。昆中药始终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致力于将传统医药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在双柏县茯苓产业的背后,有着昆中药的深厚身影。昆中药不仅收购了双柏县的茯苓,还提供了种植技术指导,与当地加工厂/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助力双柏县的乡村振兴事业,鼓励双柏县村民种植茯苓2000多亩,增加产值1980多万元。昆中药派专员定期指导村民改善种植技术,协助村民规范种植,有效提高了茯苓的品质。而这些高品质的茯苓,正是昆中药实验室中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原料。

昆中药的文化底蕴深厚,其早期“药典”《滇南本草》汇聚了多民族的医药精华,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参苓健脾胃颗粒对茯苓这味药材的传承与创新,正是昆中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
守正创新的千年之约
当央视镜头走进双柏县的万亩林间,走进茯苓种植示范地、加工基地,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脉动。茯苓从《滇南本草》记载的药材到成为乡村振兴的纽带,承载着古方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共鸣。昆中药用六百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古方哲学在现代生产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画面里跃动的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和中医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在这里,每一颗茯苓都是自然与人文的馈赠。中医药既扎根于土地的厚重,又舒展着创新的枝叶,在古老与现代的对话中,织就一幅“草木润泽乡土,药香滋养文明”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