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节选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在2016(第二届)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医疗器械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接近2400亿元,同比增长10.27%;2016年1-4月份医疗器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79亿元,同比增长14.08%,超出医药近4个百分点。2015商务部直报企业中,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较去年增加4.93%;进出口总额384.89亿美元,增长7.5%。医疗器械行业有几个热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两票制推动经营企业转型和第三方物流规范化。
目前我国高值耗材招标以省标为单位,在即将全面推行的两票制市场环境中,市场面临洗牌,只有省内一级代理商才能生存下去,中小型的代理商要么出局要么转型。普通耗材和试剂也有相似的问题,两票制推行,厂商渠道下沉,代理商格局改变已成必然。面对行业格局的变化,中小代理商是否已经做好转型的准备?转向哪里?大中型企业如何借势发展,完成整合?从当前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来看,第三方物流可谓中小型代理商转型的重要出路之一。
受制于市场、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以医疗器械物流作为主营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以区域性企业为主,还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在行业转型的关键期,建议更多的医械经营企业关注第三方医疗器械物流,充分发挥渠道优势,在医院等终端客户的精细化服务经验,大力拓展第三方物流业务。
二是全国性医械冷链督查推动冷链管理提升。
今年上半年,全国15个省份开展了医械冷链督察,专项针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波及范围很广,结果也足以让行业警醒。我们看两组检查结果,辽宁省本溪市药监局,检查企业68家,责令整改6家,警告8家;湖北省宜昌市局共检查涉及冷链管理的批发企业18家,其中6家问题较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储存和运输;冷藏冷冻运输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运输途中应急预案;冷库、冷藏箱等设备未进行定期验证;温湿度监控记录时间间隔超出规定等等。透过数据和问题,可以看到医械冷链管理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年5月,《医疗器械冷链(运输、贮存)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不久的将来,相关部门的监管将更为严格。我建议行业企业,从自身做起,提升冷链基础设施,完备冷链管理制度,全方位提升冷链管理水平。既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也有益于行业的进一步规范。
三是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将带动医械B2C物流体系建设。
我国已确诊慢性病患者人数高达2.6亿人,慢性病监测、检测家庭化其中最主要的一环是家用医疗器械。随着患者医疗消费观念由治病向疾病预防与保健转变,家用医疗器械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家用医疗器械占整体医疗器械市场的比约14%,与发达国家平均25%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提升,医药电商、O2O等渠道的成熟,必将带动医械领域B2C物流的发展。建议广大企业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提前布局。
四是院内物流外包趋势明显。
医院物流外包模式越来越多得到行业认同,特别是院方认可。很多医院开始尝试药品、器械的物流外包,借助于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对整个医院的院内物流体系进行规划设计,服务外包,实现医院药品和物料的管理、存储、配送和服务直达病区和门诊。
从物流服务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医院物流外包是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到这一市场,包括第三方检验中心的耗材集采和物流服务。
五是专业人才存在缺口,加强行业人才培训迫在眉睫。
医械物流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很高,既要有物流的管理知识又要具备医械相关的专业知识,但从行业人才结构来看,这类人才匮乏,企业需求旺盛。随着医械物流逐步走向规范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增多,人才缺口将更加突出。
加强人才培训工作是我们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将从协会的角度,全面调研行业人才结构,提取要点,联合院校、企业推动行业人才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