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一款治疗婴儿痉挛症的常用药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正面临短缺。报道称,杭州萧山区一位出生不到8个月的韩果果患上婴儿痉挛症,用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医院没药,黑市上的ACTH价格惊人。一盒ACTH被炒到了4000元,相当于正常价格的500多倍……
缺货的原因是:ACTH一盒只卖7.8元,利润只有2%,再加上需求量很少,很多厂商不愿意生产,分销商也不愿意备货。在医院里,受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影响,一些医院会选择进贵的替代药而不是便宜药,有些药品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医院索性不进货。
又是廉价药,又是儿童救命药短缺,8月14日,中央电视台频道报道了一则《救命药“放线菌素D”全国断货》的新闻。
放线菌素D是肾母细胞瘤患儿和妇科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不可或缺的救命药,据专家介绍,这个化疗药的价格便宜,1支不到20元,每天只需使用两支,能大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总体的复发率只有3%,低危患者的治愈率可达100%。
靠医改不如靠黑市?
9月6日,国家卫计委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儿童用药配备使用工作的通知》,刚刚过去的一周,今天医药圈的又被媒体这个报道刷爆各大媒体和医药人的手机。无疑给又是给我们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脸上狠狠的扇了一耳光。
廉价救命药缘何“一药难求”?无非是一个“利”字。因为这种廉价救命药无利润,所以厂商不愿意生产,分销商也不愿意备货……这才造成了廉价救命药难求的尴尬局面。
为什么廉价救命药无利润,厂商不愿意生产?药品一上市获得批准文号就是这样的吗?这些价格是在发改委价格管控和各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杀猪价”、“电梯降价”等畸形降价浪潮中,一步步造成的。笔者顺带查阅了一下,湖北省目前二级医疗机构执行的价格为6.44元/瓶,比这个价格还低点,至于医院有没有货,大家可以想象。药品在黑市紧俏和一药难求可以想象。
药价为何不能上涨?
2014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废除了低价药品的价格管制,所谓低价药的日均费用标准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
按要求,这些低价药可直接挂网采购,企业根据供求关系直接决定价格。但是在笔者实践的一年多的全国低价药集中挂网以来,很多省份都是“放而不舍”,表现在:招标方案中明确规定,议价价格或挂网价格上“不超过历史性的中标价格”、“上一轮入围价格的平均价”、“全国最低价”,“上浮不超过30%”等等一些条件限制。
那么我就想问问:那价格本是畸形招标制度下的产物,现在又将畸形下的“手“伸过来摸新一轮市场价格放开后的“小鲜肉”,企业能受得了吗?可以想象结果肯定是:我以前都没有生产,一看那架势,还是继续停产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粗浅的经济学原理大家都学过:“供大于求,商品价格下跌,供小于求,商品价格上涨”,从理论上讲:在国家低价药政策放开的某一阶段,某些药品因历史性的断货停产紧缺、导致市场容量供应不足,市场价格上涨、调整是正常的,让更多的企业看到该品种市场的利润空间,引导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后期的补充市场容量生产中来,形成市场满足饱和的秩序,价格自然会回到充分竞争的水平上来,价格的合理性曲线震荡属于正常的。
但是,在政府严控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价格稍微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大风波,所以不涨价才是正常逻辑。企业也很难再去回复生产。
这个新闻下一步发展估计是马上会有很多专家支招说,建立对于这些药品的生产厂家,国家可以进行定点定量生产,统购统销,或者建立特殊药品储备,让企业的产销没有后顾之忧,并有一定收益。国家相关部门对该产品生产企业进行调查、约谈,然后定点生产或其他的救急、平民愤措施。
只要相关的政府部门的“手”还在紧缺或廉价药品的药品集中采购活动中继续“乱摸”,还继续打算对“市场行为”进行调节纠偏的话,放线菌素D、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就不会是孤例。在新一轮招标中,降价仍是大势所趋,药品价格会越来越低,难道未来所有的药品都要定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