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我们也在投,我们考虑医疗毕竟是专业的东西,在坚持专业性原则下,做比较深度的项目,而BAT介入偏服务类型的会更多一些。
移动医疗我们也在投,我们考虑医疗毕竟是专业的东西,在坚持专业性原则下,做比较深度的项目,而BAT介入偏服务类型的会更多一些。
移动医疗近两年真的很热。怎么形容它的热度呢?药企高管、医生、其他领域的人纷纷跳出原来的圈子,跑到移动医疗里寻找机会已经不再是新闻,阿里、腾讯、百度、中国平安带着巨大的战略意图进入移动医疗也让众人拭目以待。就在最近的 “2015中国投资年会”上,不管是从事哪个领域投资的投资人,如果提到“互联网+”,必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移动医疗,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感受到移动医疗的热度。下面是两位专业医疗基金投资人关于移动医疗的看法。
高特佳 合伙人 王海蛟
我个人的看法比较保守,我们是看的多,动的少。我认为现阶段移动医疗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这也是早期行业的特点,如果有了成熟商业模式就不是早期商业了。
提到BAT杀入医疗领域,先讲个小故事。大概10天前,我去一个国有四大行转账,很普通的业务,结果排队排了一个小时。这让我非常痛苦,一个很标准的业务,人必须得去,因为时间很宝贵……因此,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微信,说互联网金融看来很有希望。下面有两种人评论:一种从事银行相关行业的,说你得先让大妈大爷们会用手机再跟我谈互联网金融;另一种非银行业的,表示你讲的很对。
我相信未来颠覆医疗的一定不是医疗行业内的人,因为我们都有固有的逻辑思维,包括我们做投资也一样,做惯一级市场投资的人做二级市场不一定能做得好,因为固有的逻辑思维让你很难颠覆这个行业,最多是改良。从这个角度来讲,BAT进入医疗的领域绝对是有个冲击,未来的颠覆者不一定是他们,但一定是行外的人。
具体谈合作模式,最近阿里跟迪安诊断要做一个诊断的O2O合作,我个人感觉是,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公司擅长的还是做营销端的事情,把服务端的事情或者产品端的事情还是交给传统产业来做。或许,这样的模式才能够双赢,不要想进来以后整个盘子自己来做。医疗还是有其特殊性。比如说,小米可以不断地迭代,但一个心脏支架可以说我先迭代你先试用,不行可以退货吗?是没人敢这样做的。
德诺资本 创始及管理合伙人 林云峰
站在德诺资本的角度,BAT确实把这个行业玩起来了,对于新的创业者是鼓舞。一方面,因为更多新的人进来促进了创新。他们结合了移动的概念以及很多其他领域的观念做出新的产品,而这些观念是以前搞医疗的人没想到的。另一方面,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蛋糕会更大。如果我们只是在其中占一部分的话,我们可以享受的东西也会更多,这是好的一面。
市场活起来了,大家看到了财富效应,比如估值有很大的跳升,所以很多人介入,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我们会看到移动医疗很快将进入整合期,因为太多了,而且同质化太严重了。如果只是简简单单提供信息类服务,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像当年打车软件一样最后进入整合期。因此,移动医疗要健康发展,肯定要面临升级的问题。
移动医疗既可以是很复杂的治疗类技术,也可以是帮助挂号提供信息类服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移动医疗我们也在投,我们考虑医疗毕竟是专业的东西,在坚持专业性原则下,做比较深度的项目,而BAT介入偏服务类型的会更多一些。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设备——叫做达芬奇系统,手术机器人可以远程做手术。我们也投入了可以做微创手术的远程机器人,这是未来的方向。
比如说,云南有很严重的病人,让他坐着飞机来北京做手术不现实,而北京的医生不可能丢下十几例手术飞到云南。让比较有经验的医生在北京监视手术全过程,有突发情况及时介入,云南这边手术由机器人完成。如果医生连续做15台手术,手就会发抖,而采用机器人更多的是石油鼠标或操纵杆,抖动就全部消除了,所以更精准,而且移动距离是可测的,只要看到图像就可以用鼠标点击,不会医生让做手术有差错。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比如糖尿病持续血糖监控,国外已经做到了,把微针贴到皮肤上可以持续检测血糖,实时把临床数据传到云端,实现大数据管理,而且医生需要的医疗级别的数据。
同样,在心血管疾病管理方面,我们投资了一个中国做瓣膜的企业,在瓣膜上加入一些传感器,通过感受到瓣膜两边的压力差及时发现问题,通知到医生,这就是慢性病管理。因为心血管支架植入以后医生隔两年检查一次,但是事实上完全可以做到实时监控,这样才是慢性病管理。而要做到这些的话,仅仅需要在原有的产品里加一些传感器,而传感器技术在中国完全具备了,中国智能设备都是国产化,完全可以用在医疗里面。
我们基金主推的概念叫做最后十公分,和电信里面讲到最后一公里一样。现在很多移动医疗项目,存在的问题是解决不了最后十公分问题——怎么获取医疗级别的数据。现在苹果手表可以感应身体参数,但这属于保健类数据,而不是很深的医疗级别所能采用的数据。医生不能通过外围设备采集的数据来确定要不要给患者打胰岛素,因为在美国已经出现过采用这种数据导致患者血糖过低,出现脑死亡的案例。所以FDA已经禁止了仅靠外围设备取得的数据来决定要不要给患者打胰岛素。
还有另外一个是形成大数据,这方面的数据收集多了以后,就知道某一地区病人区域性致病因素,医生的治疗方法就会跟另一地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