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物流,蛋糕OR鸡肋?
《阿里巴巴正传》载文,马云吐槽京东模式,“京东仓储接近三四万人,一天配200万包裹;十年后中国每天将有3亿个包裹,京东自建物流得聘请百万人负责配送,足以拖垮自己。”“电商自建物流配送必死无疑”的结论让业界一片哗然。由此看来,七乐康自建物流并在广州试点,融资完成后又急于在上海开仓不可不谓之为壮举。
对于医药企业是否适合自建物流,多数专家持保留态度。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特约专家、高级物流师周琰认为,“自建B2C物流更适合区域性市场,超过300公里还是需要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做生意以效益为主,自建物流从零开始,缺乏经验,投入的成本高,配送不上量的话,你有多大的能耐来承受这个亏损?”她建议,企业对于自建物流一定要慎重。按照此前京东的数据统计,一个城市一天2000单的销售单量才刚好能够摊平物流成本。受客单价影响,2000单的日配送量虽不可一概而论,但量上的压力还是巨大的。此外,配送时间能否说到做到,让消费者满意,也是一大问题。
那么,自建物流是否就一定前景黯淡了呢?其实也未必。八百方网上药店品牌负责人胡飞琴就认为,企业自建物流可以通过联盟或合作的方式,实现跨区域配送,并承接其他网上药店的配送业务,以达到上量、广覆盖的目的,并在区域内深耕细作。
门店配送,有点多余?
以邻近社区为服务范围,门店配送在理论上应能实现1小时、半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的送货上门,满足顾客在及时性上的需求。然而事实是:“金象1小时”销声匿迹了;好药师承诺6小时送货上门的“药急送”变成了“药难送”;今年1月上旬,购药APP“药给力”不畏险阻,强势推出“1小时送上门”,但其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验证……门店配送不乏大胆的尝试,最终不约而同地碰了一鼻子的灰。可见,要完成区域内的全覆盖,道路依然遥远。
对于医药电商做门店配送能走多远,广州快货电子商务公司创始人、医药电商资深专家廖光会并不看好。他强调,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购物习惯,电商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门店配送需要连锁企业安排专门的人手送货,成本增加了,订单却跟不上。如果用户需求的是急用药,出门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了;如果懒得出门,打个电话显然比上网下单、然后等门店配送更方便快捷。因此,门店配送没有O(online)的价值。”
客单价低,人手不足,是门店配送面对的共同难题。从线上下单到线下配送,由门店承接是否能兼顾时间与效益,值得思考。
第三方物流,仍是主流
相对于自建物流和门店配送,更多人看好第三方物流。胡飞琴说,“第三方物流在人员、设施等方面都有基础,范围延伸至全国各地,要发展医药物流是很容易的事情。”廖光会更是明确地表示,B2C物流不应该由医药行业来做。他告诉记者,他曾去过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调研,“这些公司从制度到管理都有非常严格的行业规范,仓库非常整洁,食品、化学用品等各类商品都有存储运输的操作规范。药品放到包裹里之后,它就是个包裹,跟其他商品的包裹不会有太大区别。我们考虑B2C物流时应该从快递的角度去考虑,而不应该老咬住药品的特殊性不放,因为这一点在操作层面上完全是可以解决的。”目前,顺丰速运、邮政速递都在积极地完善医药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除了网点上的优势外,第三方物流公司,如四通一达和顺丰速运还打起了仓储的算盘,提供仓配一体的服务,调节配送低谷里产生的库存、人员闲置,提高配送速度,节省分拣成本。未来,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物流资源整合上会有更大的话语权。